随波逐流 发表于 2009-6-6 22:19:17

保水稻种植面积保粮食安全

长三角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记者从近日在余姚举行的“河姆渡稻作文明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上获悉,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长三角这个全球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耕地正在缓慢减少。目前,三省市正在结合自身优势,推出一系列措施,保水稻种植面积,保粮食安全。

  世界稻作农业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赵志军在论坛上介绍说,世界有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即西亚、中国、中南美洲和非洲。现今世界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都起源于这四个中心区,例如,西亚的小麦、大麦、豌豆、蚕豆等,中南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非洲的高粱、小米等,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则是水稻、粟和大豆。

  中国的农业起源,又可细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种植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即长三角为核心的、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

  赵志军介绍,世界稻作起源于中国,中国稻作则起源于长江中下游,最著名的证据是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堆积层,是迄今世界上关于稻作文明起源最有力的例证。河姆渡遗址分布有大量棕褐色“夹心饼干”状的稻谷堆积,厚度不一,平均达40-50厘米。

  考古学界普遍认同,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多年,在此遗址上发现类似“粮仓”的稻谷堆积,说明长三角的稻作人工栽培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

  “天下粮仓”也有隐忧

  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维多利亚·塞奇托莱科在论坛发言时指出,从全球来看,粮食供应一直偏紧,价格逐年上涨,粮食价格指数2006年上升9%,2007年则上升23%,去年上半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价格指数上升92%,其中,稻谷上升了100%。

  粮食价格上涨,全球贫困人口进一步增加。按照联合国人均消费低于每天1.25美元即为贫困线以下的标准,去年,全球贫困人口达9.23亿,今年则将突破10亿。塞奇托莱科说,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群,粮食不足是最大的威胁之一。

  中国粮食安全也不乐观。据透露,我国自2000年开始出现稻米产量低于需求,依赖充足的稻米库存,米价一直没有大幅上涨。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在其提交论坛的一篇主题发言中说,近几年监测表明,我国稻米消费人群逐年增加,但耕地却在缓慢减少。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比例,近几年从20%下降到17%。

  长三角素称“天下粮仓”,粮食一直供应充足,但隐忧仍在。苏浙沪三省市中,浙江和上海本地所产稻米远远小于当地需求,以浙江为例,近两年来浙江每年产粮约85亿公斤,其需求则达185亿公斤。江苏稻米产销大致平衡,因此江苏也被称为长三角粮食安全的“稳压器”,但眼下这个“稳压器”也面临不小压力。从1997年开始,江苏省粮食种植面积连续6年减少。目下,放眼苏南农村,随处可见开发区、工厂,唯独稻田少见。以苏州为例,近10年来工业产值以22%的年均增幅增长,而耕地每年以近10万亩的幅度消失。翟虎渠表示,长三角为传统的水稻种植高产区,且多是地势坦荡低平的平原,灌溉等各种条件都很好,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是全球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流失这样的“黄金”耕地,对粮食安全很不利。

  加强粮食生产监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论坛上说,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保持18亿亩耕地总量不能少;二是给农民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种粮,眼下补贴种粮的方式是按照田亩补贴,应该改成按照产量来补贴;三是加大针对农业的科技投资。这为长三角确保粮食安全指明“路子”。

  可喜的是,目前苏浙沪三省市已经在结合自身优势,推出一系列保水稻面积、保粮食安全的措施。浙江上月中旬确定,将在全省建立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分季调查各地行政区域内所有耕地和非耕地上种植的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该调查实行“下管一级”的办法,即省对各市、市对所辖各县、市、区进行监测。各级统计部门配备专职人员,确保各季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数据准确。

  上海则发挥科技优势,培育面向全国的水稻基因资源和分子技术育种平台。目前,一个大规模的水稻基因资源平台已在上海基本建成并投入应用,为全国20多个省市的相关农业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江苏除了对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进行抽查监测外,还在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上下足工夫。上月初,江苏新设南京、连云港、扬州和徐州4个水稻综合试验站。江苏将在试验站重点开展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条件成熟后,在全省推广。

  专家还表示,水稻种植不仅事关粮食安全,对长三角的生态系统也至关重要。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介绍,稻田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服务功能包括固碳、缓和城市热岛效应、净化水质等,样样都是长三角眼下急需的。一项针对长三角稻田的研究表明,城镇生活污水进入稻田系统后,各种污染物净化的比例都超过50%。更让科学家惊讶的是,稻田在净化污水的同时,还将污水中所含铜、锌、锰等微量元素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营养元素,使污水PH值趋中性。

  多种水稻,粮仓满,生态好,长三角乐而为之。


来自:新浪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水稻种植面积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