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 发表于 2009-6-13 19:57:18

水稻生产与气象--稻米知识

了解水稻与气候、农业气候的适宜与不适宜,对水稻的合理布局,正确改革稻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等均可提供依据。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又具有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使我国拥有丰富的水稻气候资源,又有许多限制水稻生产的因素,因而形成了我国水稻分布的区域性和不连续性的区域特征。  
  水稻的适宜气候区 凡有水源的地区,又同时满足以下两项热量指标,均可种植水稻:  
  ①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的天数,大于110天;  
  ②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8度以上的天数,大于30天。满足1)和2)的地区都可种植水稻。  
  东北 松花江流域、辽河下游是我国高纬度地区水稻集中栽培区,大于10度的生长期天数110天以上,适于一季早粳、特早熟早粳。  
  华北 黄河、海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河北、天津、北京都有比较集中的产地。生长季160-200天,适于种植一季中粳或早粳。  
  淮河、秦岭以南至长江以北地区、四川盆地、江汉、陕南宜于大面积种植。生长季220-240天,适于中、迟熟种,作一季早稻、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栽培。  
  长江以南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双季稻主栽区,生长季240-365天,水热充沛,宜于双季稻三熟制,以籼稻为主。
 云贵高原 水稻呈垂直分布,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积温减少,生长季缩短,水稻品种随着改变,海拔2000-2600米种植粳稻;1400米以下种籼稻;1400-2000米之间籼粳混栽。  
  西北地区 只在有水源的地区才能种植水稻。陕西的渭水平原、内蒙古的后河套平原、宁夏引黄灌区、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准葛尔盆地等都是靠河水、高山雪水、泉水灌溉种稻。  
  水稻的不适宜气候区 凡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即大于10度的天数小于110天和大于18度的天数小于30天)都不适于种植水稻。海拔在2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西北和东北的高山区等。  
  水稻生长发育与气象  
  水稻不同熟性所需大于10℃积温和生育天数(播种-成熟)  
  ①南方地区籼稻不同熟性对热量条件的要求:  
  早稻:早熟种>10℃积温2400℃,生育天数110天;中熟种>10℃积温2400-2600℃,生育天数110-120天;晚熟种>10℃积温2600度以上,生育天数120天以上。  
  晚稻:早熟种>10℃积温3000℃,生育天数120天;中熟种>10℃积温3100-3300℃,生育天数120-130天;晚熟种>10℃积温3300℃以上,生育期大于130天。  
  中稻(一季稻):早熟种>10℃积温<3000℃,生育天数小于130天;中熟种>10℃的积温3000-3200℃,生育天数130-140尺:晚熟种>10℃积温3200℃以上,生育天数大于140天。
  ②南方稻区粳稻不同熟性的要求:  
  早熟种:>10℃积温<2900℃,生育天数120天;
  中熟种:>10℃的积温3000-3300℃,生育期天数120-130天;
  晚熟种>10℃积温>3300℃,生育期天数大于130天。  
  ③北方稻区一季粳稻:
  早熟种>10℃积温<2500℃,生育天数小于130天;
  中熟种>10℃积温2500-3000℃,生育天数130-150天:
  晚熟种>10℃积温>3000℃,生育天数大于150天。  
  不同地区稻田耗水量:
  ①长江以南至南岭:双季早稻生育期耗水量300-570毫米;双季晚稻耗水量380-700毫米。
  ②长江至秦岭淮河:一季稻840毫米以上。  
  ③秦岭淮河以北:一季稻全生育期耗水量550-910毫米。  
  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
  ①综合农业气象条件其中包括:
  ①>10℃积温、②总降水量(毫米)、③总日照时数(小时)、④太阳辐射总量(千卡/cm2)。以下各稻区分别为:  
  华南双季稻作区 ①6500-8000 ②1100-1600 ③1400-2000 ④40-50
  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 ①4500-6500 ②750-1300 ③900-1600 ④30-48
  华北单季稻作区 ①3500-4500 ②400-800 ③1200-1600 ④35-42
  东北早熟稻作区 ①2500-3500 ②300-600 ③1000-1250 ④24-35
西北稻作区 ①2200-4000 ②300-350 ③1350-1600 ④30-40
  西南高原稻区 ①2000-6500 ②300-1000 ③950-1100 ④20-30  
  ②不同栽培制度水分状况,水稻生长季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类型:  
  春夏秋多雨型,主要是华南稻区,宜于双季稻;
  春夏多雨型,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宜于稻麦两熟;
  夏秋多雨型,主要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对一季中稻有利;
  夏季多雨型,北方地区,宜于一季早、中稻。  
  水稻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
  种子发芽:下限温度10-13℃、 上限温度粘稻34℃、梗稻32℃  
  水稻出苗及幼苗生长:  
  ①出苗:出苗的下限温度籼稻10-12℃、粳稻12-14℃,15-20℃出苗顺利。  
  ②幼苗生长:12-14℃生长缓慢,15℃以上正常生长,20-25℃培育壮苗的适宜温度、上限温度籼稻32-34℃、粳稻30-32℃生长快,但易徒长。  
  移栽返青:阴天、雨天、气温低、日照弱利于返青,相反返青过程延长,下限温度15℃、适宜温度20-25℃  
  分蘖期 下限温度,日平均气温20℃、适宜为24℃以上有效分蘖的适温,上限籼稻30℃粳稻28℃,低于17或高于37℃受到抑制,30℃以上易形成无效分蘖。  
  穗分化分椩兴耄合孪奕掌骄???1-22℃、籼稻18℃,适温25℃以上,27-30℃每穗颖花数最多。  
  抽穗开花:下限温度籼稻22℃、粳20℃、杂交稻23℃,最适25-28℃,上限日最高35℃。  
  灌浆成熟:饱满温度下限15℃,上限35℃,乳熟期最适20-28℃,15℃停止灌浆。开花后3-16天灌浆最好积累的干物质最多。昼夜温差大对灌浆结实有利;黄熟期16-19℃为宜。  
  水稻需水关键期:
  水稻大田生长期蒸腾系数250-600。   
  双季稻需水关键期:早稻开花期、双季晚稻拔节期、孕穗期蒸腾系数最高。  
  单季中、晚稻孕穗期蒸腾系数最高
  水稻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雨涝、低温、高温、阴雨等灾害的发生及危害。  
  干旱  
  ①苗期:受害会影响稻株正常生长、分蘖少、植株小。
  ②分蘖期:分蘖生长停止,叶片枯萎不分蘖,严重时植株死亡。
  ③拔节期:前期受旱拔节受阻,甚至停止。导致前期分蘖大量死亡、有效分蘖大大降低。
  ④孕穗期:穗长缩短,籽粒数显著下降。
  ⑤抽穗期:影响出穗,减产严重。
  ⑥灌浆期:粒重下降而影响产量。  
  雨涝  
  幼苗期:被水淹会造成窒息而死。
  移栽返青期:受淹返青缓慢、叶片发黄、根系腐烂、植株死亡、甚至重栽。
  分蘖期:受淹分蘖数显著减少,生长状况变劣,最高茎蘖期与其它生育期相应推迟,淹水时间越长,危害越重,构成水稻产量三要素全面下降,尤其是有效分蘖数的减少,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
  穗分化、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淹最敏感,受淹稻株颖花分化受到抑制,部分植株含苞不抽,花粉发育畸形,甚至抽而不授粉,不实率可达30%左右,灌浆停止千粒重下降10%左右,可减产30-40%,随淹水深度和天数的增加减产率亦增加。  
  水稻低温冷害   
  ①生育期的冷害  
  秧苗生长期:秧田期遇低温,尤其是三叶期以后,日平均气温低于10-12℃易造成烂秧。
  返青期:移栽入本田遇持续低温,返青活棵缓慢、生长不良。
  分孽期:分蘖期遇低温分蘖受到抑制、僵苗不发、延缓稻苗生长发育,气温低于18℃分孽缓慢,16℃以下分蘖基本停止。
  幼穗分化:遇低温推迟发育,颖花不育。
  抽穗开花:连续3天气温低于20-22℃,造成颖花不育,空粒增加,气温低于18℃抽不出穗。
  成熟期:成熟期的冷害主要是东北地区的秋季霜冻。  
  ②低温冷害的类型:  
  延迟型冷害:水稻营养生长期遇低温,生长缓慢、发育推迟,这种类型的冷害主要发生在北方稻区。水稻生长季气温偏低的年份,往往出现延迟型冷害。东北稻区黑龙江,水稻播种-幼穗分化,日平均气温低于18℃就可发生冷害。这种类型的冷害东北稻区发生机率高,黑龙江和吉林东部10年7-8遇;吉林中部10年4-6遇,辽宁省10年2-4遇。  
  障碍型冷害:水稻幼穗分化-抽穗开花期间出现的低温冷害,其中又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孕穗期的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双季稻区,尤其是丘陵山区和双季稻北界地区,这些地区积温生长季不足,遇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最低气温17℃易受危害。其中又分轻、中、重型冷害:  
  轻型(晴冷型):天气以晴为主,冷空气较弱,危害较轻。  
  中型(晴冷或湿冷型)可分为两种类型:天气晴,但降温强;天气阴雨,降温中或弱;  
  重型(阴、湿冷型):阴雨绵绵,降温强或中等。  
  北方稻区的低温冷害多为晴冷型、强降温,南方三种类型都会出现,以湿冷型+中、弱降温为主,如果出现强降温,气温低又连绵阴雨,造成严重危害。  
  “寒露风”出现在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期的低温,也是障碍形冷害之一,9-11月间出现的低温,正好与抽穗开花期相遇,就可能造成危害。危害指标:籼稻型品种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小于22-23℃或连续5天日气温小于22-23℃;粳稻型品种,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19-20℃或连续5天小于20℃;同时还可使用旬平均气温:9-11月间某旬的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3℃最低气温小于15℃的低温冷害指标。  
  混合型冷害:指在同一年的水稻生长季内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均有发生,大多出现在北方稻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危害大。  
  水稻高温热害
  
  ①水稻生育期的高温热害  
  水稻孕穗期和开花期:受高温危害,引起不孕,结实率降低;
  灌浆期:受低温危害,千粒重下降,稻米品质变劣,产量降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温逼熟。粳稻对高温危害最敏感,其次是籼稻和籼型杂交稻。  
  ②高温热害指标:早稻抽穗开花、灌浆期受35度以上高温会受到伤害。常规稻连续5天最高气温维持在35度以上、杂交稻(籼型),35度的高温持续2天,不实率显著增加。  
  阴雨害  
  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出现阴雨寡照,给水稻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它对我国南北稻区都有影响,尤其是分蘖和灌浆结实期阴雨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稻区,又以长江中下游最重,主要发生时段是6月上中旬-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影响分蘖与双季晚稻灌浆结实;8月下旬-9月中下旬秋季连阴雨,影响晚稻抽穗开花、灌浆结实。分蘖期阴雨大约10年2-3遇;开花灌浆期阴雨,双季早稻10年2-4遇,中稻迟熟种和晚粳受害率高10年3-4遇;北部中稻10年2-3遇。  
  阴雨天气带来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受阻,碳水化合物积累与转移减少,颖花高度不孕,减产幅度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稻生产与气象--稻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