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 发表于 2009-6-13 19:58:14

水稻生产资料-----稻米知识

水稻的分布

                         

    水稻又分双季早稻和晚稻、一季稻(中稻)、再生稻等。其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海南岛的崖县,西至新疆,东至台湾和黑龙江和三江平原,低至东南沿海,高至海拔2600的云贵高原都有水稻栽培。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目前的水稻种植可分为六个大区:

    1.1我国的六个稻作区:

    1.1.1 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

    黑龙江流域以南、长城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主栽品种以早粳和特早熟早粳为主。该区大于零度积温3500---3700度,年降水量350---1100毫米。稻作期一般4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10月上旬。

    1.1.2 西北干旱单季稻作区

    地处大兴安岭以西的北方大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部、新疆、宁夏、甘肃大部。品种主要是早熟早粳、中粳。该区大于10度积温2000---4500度,无霜期100---230天,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大部地区气候干旱,光能资源丰富。稻作期一般4月---10月。

    1.1.3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区

   地处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东南部、山东、山西、河南大部、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北地区、陕西中北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种植品种以粳稻为主。诚地区大于10度积温4000---5000度,无霜期170---230天,年降水量580---1000毫米以上,东春干旱,雨量大多集中在夏秋。

    1.1.4 西南湿润单季稻作区

   地处我国中西部及高原地区,包括四川、湖南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青藏高原河谷地区。水稻垂直分布明显,低海拔以籼稻为主,高海拔以粳稻为主,中间地带籼粳混栽。该区大于10度积温3000---6500度,年降水量500---1400毫米。生长季180---260天。稻作期3月下旬---10月。

    1.1.5 长江流域湿润单双季稻作区

   地处南岭以北、秦岭以南、包括江苏及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盆地、陕西和河南的南部。早稻品种多是籼稻,中稻品种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以粳稻为主。该区大于10度积温4500---6000度,水稻生产季210---260天,年降水量700---1600毫米。

    1.1.6 华南湿润双季稻作区

   南岭以南,包括云南西南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区)。种植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也种粳稻。本区大于10度积温6500---9000度,水稻生长季260---365天,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或以上。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 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

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

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

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125天,中稻130---150天,连作晚稻120---140天,一季晚稻150---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

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

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3.1水稻品种的感光性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生长期中受短日高温所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可消营养生长期。

水稻的“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根据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的强弱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划分光温反应类型。实际上就是将不同生态类型的稻种的三性进行组合。早稻品种,绝大多数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中等,没有感光性强和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中稻品种,多数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感温性中等至强,感光性较弱;晚稻品种感光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强至中等。我国晚稻基本营养生长期偏短,没有感光性弱和中等的,晚稻的感温性要在短日条件下才能体现。早稻类型的品种在温带高纬度地区种植,能在夏季日照较长条件下正常抽穗,在低温来临前成熟,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6月,日照较长的条件下,开始幼穗分化完成发育转变;晚稻类型品肿,不适于温带高纬度地区栽培,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作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栽培;中稻类型品种,早熟中稻其“三性”偏于早稻,迟熟中稻品种'三性'偏于晚稻。早季栽培时,抽穗期比早稻显著延迟,晚季栽培时又比晚稻延迟。

2.4 水稻“三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2.4.1 引种方面的应用

不同纬度间引种,北种南引,一般不宜引用早熟品种,因其对高温反应敏感,发育快而易出现早穗、穗小、粒少而减产;南种北引,引用感光性弱的早稻早熟类型的品种较易获得成功,而引用感光性强的晚稻品种则难于成功,不宜引用;不同海拔高度引种,在同纬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引种,生育期缩短,成熟提早,引迟熟品种较为适宜。相反,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引种,应引用早、中熟品钟。

2.4.2 在栽培方面的应用

为了满足各种耕作制度,对水稻品种搭配、播栽期安排等的要求,以保证稳产高产,需要考虑品种的光温特性。

品种搭配

南方双季稻三熟制稻田,早稻应选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迟熟早稻品种;而早熟品种,感温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较短,秧岭稍大易早穗,产量难以提高,晚稻品种因对短日条件要求严格,早播也不能在早季抽穗、成熟,只能作晚稻栽培。

播种期的安排

感温性较强的品种宜适当早播,培育适岭壮秧,以充分利用温度较低的早季前期进行营养生长,这种品种迟播,即使秧岭很短,往往会引起早穗;感光性较强的晚稻品种,秧岭弹性大,连作晚稻栽培时可适当迟播,但应控制在当地安全齐穗期齐穗。

2.5 水稻品种的分类

品种是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栽培稻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在同一品种中的个体具有较一致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5.1 品种的分类

可分为早稻(早、中、迟熟)、中稻(早、中、晚熟)、晚稻(早、中、晚熟),熟制是因地、因时相对而言。我国水稻品种全国熟性期的划分,是以各品种在南京的抽穗期作为标准;地区熟性期的划分,则按地区品种在当地的生育期长短而定,不同熟期类型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育期日数、不同生育型,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生长,因此必须按熟期特点进行搭配和釆取相应的栽培措施。

2.5.2 按穗粒性状分类

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大穗,杆粗、叶大、分蘖少、单株穗数少而穗大粒多;多穗型,杆细、叶小、分蘖多、单株穗数多而穗小粒少。在栽培上大穗型采取低群体、壮个体,重视中期施肥,后期养根保叶的措施;多穗品种适于密植,中期调控氮素,后期防倒伏。

2.5.3 按株高分类

分高、中、矮杆品种,梗稻偏矮、籼稻偏高,其标准:株高低于100厘米为矮杆,高于120厘米为高杆,其间为中杆。

2.5.4 按杂交稻和常规稻分类

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易取得大面积高产,但制种不孕率高,成本也高;常规稻不制种,利于良种的加速繁殖,成本也较低。我国现在的水稻生产是杂交稻和常规稻并存,以杂交稻为主。



水稻生产与气象

                         

水稻的适宜气候区与不适宜气候区

了解水稻与气候、农业气候的适宜与不适宜,对水稻的合理布局,正确改革稻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等均可提供依据。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又具有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使我国拥有丰富的水稻气候资源,又有许多限制水稻生产的因素,因而形成了我国水稻分布的区域性和不连续性的区域特征。

3.1 水稻的适宜气候区 凡有水源的地区,又同时满足以下两项热量指标,均可种植水稻:

①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的天数,大于110天;

②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8度以上的天数,大于30天。满足1)和2)的地区都可种植水稻。

3.1.1东北

松花江流域、辽河下游是我国高纬度地区水稻集中栽培区,大于10度的生长期天数110天以上,适于一季早粳、特早熟早粳。

3.1.2华北

黄河、海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河北、天津、北京都有比较集中的产地。生长季160-200天,适于种植一季中粳或早粳。

3.1.3淮河、秦岭以南至长江以北地区、四川盆地、江汉、陕南宜于大面积种植。生长季220-240天,适于中、迟熟种,作一季早稻、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栽培。

3.1.4长江以南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双季稻主栽区,生长季240-365天,水热充沛,宜于双季稻三熟制,以籼稻为主。

3.1.5云贵高原

水稻呈垂直分布,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积温减少,生长季缩短,水稻品种随着改变,海拔2000-2600米种植粳稻;1400米以下种籼稻;1400-2000米之间籼粳混栽。

3.1.6西北地区

只在有水源的地区才能种植水稻。陕西的渭水平原、内蒙古的后河套平原、宁夏引黄灌区、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准葛尔盆地等都是靠河水、高山雪水、泉水灌溉种稻。

3.2 水稻的不适宜气候区

凡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即大于10度的天数小于110天和大于18度的天数小于30天)都不适于种植水稻。海拔在2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西北和东北的高山区等。

3.3 水稻生长发育与气象

3.3.1水稻不同熟性所需大于10℃积温和生育天数(播种-成熟)

①南方地区籼稻不同熟性对热量条件的要求:

早稻:早熟种>10℃积温2400℃,生育天数110天;中熟种>10℃积温2400-2600℃,生育天数110-120天;晚熟种>10℃积温2600度以上,生育天数120天以上。

晚稻:早熟种>10℃积温3000℃,生育天数120天;中熟种>10℃积温3100-3300℃,生育天数120-130天;晚熟种>10℃积温3300℃以上,生育期大于130天。

中稻(一季稻):早熟种>10℃积温<3000℃,生育天数小于130天;中熟种>10℃的积温3000-3200℃,生育天数130-140尺:晚熟种>10℃积温3200℃以上,生育天数大于140天。

②南方稻区粳稻不同熟性的要求:

早熟种:>10℃积温<2900℃,生育天数120天;

中熟种:>10℃的积温3000-3300℃,生育期天数120-130天;

晚熟种>10℃积温>3300℃,生育期天数大于130天。

③北方稻区一季粳稻:

早熟种>10℃积温<2500℃,生育天数小于130天;

中熟种>10℃积温2500-3000℃,生育天数130-150天:

晚熟种>10℃积温>3000℃,生育天数大于150天。

3.3.2不同地区稻田耗水量:

①长江以南至南岭:双季早稻生育期耗水量300-570毫米;双季晚稻耗水量380-700毫米。

②长江至秦岭淮河:一季稻840毫米以上。

③秦岭淮河以北:一季稻全生育期耗水量550-910毫米。

3.3.3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

①综合农业气象条件其中包括:

①>10℃积温、②总降水量(毫米)、③总日照时数(小时)、④太阳辐射总量(千卡/cm2)。以下各稻区分别为:

华南双季稻作区 ①6500-8000 ②1100-1600 ③1400-2000 ④40-50

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 ①4500-6500 ②750-1300 ③900-1600 ④30-48

华北单季稻作区 ①3500-4500 ②400-800 ③1200-1600 ④35-42

东北早熟稻作区 ①2500-3500 ②300-600 ③1000-1250 ④24-35

西北稻作区 ①2200-4000 ②300-350 ③1350-1600 ④30-40

西南高原稻区 ①2000-6500 ②300-1000 ③950-1100 ④20-30

②不同栽培制度水分状况,水稻生长季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类型:

春夏秋多雨型,主要是华南稻区,宜于双季稻;

春夏多雨型,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宜于稻麦两熟;

夏秋多雨型,主要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对一季中稻有利;

夏季多雨型,北方地区,宜于一季早、中稻。

3.4 水稻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

3.4.1种子发芽:下限温度10-13℃、 上限温度粘稻34℃、梗稻32℃

3.4.2水稻出苗及幼苗生长:

①出苗:出苗的下限温度籼稻10-12℃、粳稻12-14℃,15-20℃出苗顺利。

②幼苗生长:12-14℃生长缓慢,15℃以上正常生长,20-25℃培育壮苗的适宜温度、上限温度籼稻32-34℃、粳稻30-32℃生长快,但易徒长。

3.4.3移栽返青:阴天、雨天、气温低、日照弱利于返青,相反返青过程延长,下限温度15℃、适宜温度20-25℃

3.4.4分蘖期

下限温度,日平均气温20℃、适宜为24℃以上有效分蘖的适温,上限籼稻30℃粳稻28℃,低于17或高于37℃受到抑制,30℃以上易形成无效分蘖。

3.4.5穗分化期粳稻21-22℃、籼稻18℃,适温25℃以上,27-30℃每穗颖花数最多。

3.4.6抽穗开花:下限温度籼稻22℃、粳20℃、杂交稻23℃,最适25-28℃,上限日最高35℃。

3.4.7灌浆成熟:饱满温度下限15℃,上限35℃,乳熟期最适20-28℃,15℃停止灌浆。开花后3-16天灌浆最好积累的干物质最多。昼夜温差大对灌浆结实有利;黄熟期16-19℃为宜。

3.5 水稻需水关键期:

3.5.1水稻大田生长期蒸腾系数250-600。

3.5.2双季稻需水关键期:早稻开花期、双季晚稻拔节期、孕穗期蒸腾系数最高。

3.5.3单季中、晚稻孕穗期蒸腾系数最高

3.6 水稻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雨涝、低温、高温、阴雨等灾害的发生及危害。

3.6.1干旱

①苗期:受害会影响稻株正常生长、分蘖少、植株小。

②分蘖期:分蘖生长停止,叶片枯萎不分蘖,严重时植株死亡。

③拔节期:前期受旱拔节受阻,甚至停止。导致前期分蘖大量死亡、有效分蘖大大降低。

④孕穗期:穗长缩短,籽粒数显著下降。

⑤抽穗期:影响出穗,减产严重。

⑥灌浆期:粒重下降而影响产量。

3.6.2 雨涝

幼苗期:被水淹会造成窒息而死。

移栽返青期:受淹返青缓慢、叶片发黄、根系腐烂、植株死亡、甚至重栽。

分蘖期:受淹分蘖数显著减少,生长状况变劣,最高茎蘖期与其它生育期相应推迟,淹水时间越长,危害越重,构成水稻产量三要素全面下降,尤其是有效分蘖数的减少,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

穗分化、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淹最敏感,受淹稻株颖花分化受到抑制,部分植株含苞不抽,花粉发育畸形,甚至抽而不授粉,不实率可达30%左右,灌浆停止千粒重下降10%左右,可减产30-40%,随淹水深度和天数的增加减产率亦增加。

3.6.3 水稻低温冷害

①生育期的冷害

秧苗生长期:秧田期遇低温,尤其是三叶期以后,日平均气温低于10-12℃易造成烂秧。

返青期:移栽入本田遇持续低温,返青活棵缓慢、生长不良。

分孽期:分蘖期遇低温分蘖受到抑制、僵苗不发、延缓稻苗生长发育,气温低于18℃分孽缓慢,16℃以下分蘖基本停止。

幼穗分化:遇低温推迟发育,颖花不育。

抽穗开花:连续3天气温低于20-22℃,造成颖花不育,空粒增加,气温低于18℃抽不出穗。

成熟期:成熟期的冷害主要是东北地区的秋季霜冻。

②低温冷害的类型:

延迟型冷害:水稻营养生长期遇低温,生长缓慢、发育推迟,这种类型的冷害主要发生在北方稻区。水稻生长季气温偏低的年份,往往出现延迟型冷害。东北稻区黑龙江,水稻播种-幼穗分化,日平均气温低于18℃就可发生冷害。这种类型的冷害东北稻区发生机率高,黑龙江和吉林东部10年7-8遇;吉林中部10年4-6遇,辽宁省10年2-4遇。

障碍型冷害:水稻幼穗分化-抽穗开花期间出现的低温冷害,其中又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孕穗期的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双季稻区,尤其是丘陵山区和双季稻北界地区,这些地区积温生长季不足,遇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最低气温17℃易受危害。其中又分轻、中、重型冷害:

轻型(晴冷型):天气以晴为主,冷空气较弱,危害较轻。

中型(晴冷或湿冷型)可分为两种类型:天气晴,但降温强;天气阴雨,降温中或弱;

重型(阴、湿冷型):阴雨绵绵,降温强或中等。

北方稻区的低温冷害多为晴冷型、强降温,南方三种类型都会出现,以湿冷型+中、弱降温为主,如果出现强降温,气温低又连绵阴雨,造成严重危害。

“寒露风”出现在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期的低温,也是障碍形冷害之一,9-11月间出现的低温,正好与抽穗开花期相遇,就可能造成危害。危害指标:籼稻型品种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小于22-23℃或连续5天日气温小于22-23℃;粳稻型品种,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19-20℃或连续5天小于20℃;同时还可使用旬平均气温:9-11月间某旬的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3℃最低气温小于15℃的低温冷害指标。

混合型冷害:指在同一年的水稻生长季内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均有发生,大多出现在北方稻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危害大。

3.6.4水稻高温热害

①水稻生育期的高温热害

水稻孕穗期和开花期:受高温危害,引起不孕,结实率降低;

灌浆期:受低温危害,千粒重下降,稻米品质变劣,产量降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温逼熟。粳稻对高温危害最敏感,其次是籼稻和籼型杂交稻。

②高温热害指标:早稻抽穗开花、灌浆期受35度以上高温会受到伤害。常规稻连续5天最高气温维持在35度以上、杂交稻(籼型),35度的高温持续2天,不实率显著增加。

3.6.5阴雨害

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出现阴雨寡照,给水稻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它对我国南北稻区都有影响,尤其是分蘖和灌浆结实期

阴雨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稻区,又以长江中下游最重,主要发生时段是6月上中旬-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影响分蘖与双季晚稻灌浆结实;8月下旬-9月中下旬秋季连阴雨,影响晚稻抽穗开花、灌浆结实。分蘖期阴雨大约10年2-3遇;开花灌浆期阴雨,双季早稻10年2-4遇,中稻迟熟种和晚粳受害率高10年3-4遇;北部中稻10年2-3遇。

阴雨天气带来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受阻,碳水化合物积累与转移减少,颖花高度不孕,减产幅度大。

4. 水稻丰、欠收与气象

4.1东北是我国北方高纬度地带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不同生育期均会受到热量和水分的影响,低温冷害是造成减产的重要原因。

4.1.1春播育秧

东北地区春季温度回升慢,回温迟,但年际间差异较大,不同的年份对育秧和后期生长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①春季温度回升快,气温持续偏高春播提前,光、水配合协调,培育壮秧移入本田。“秧好丰年粮”,为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春季气温偏低的年份播种期推迟,会使水稻生长季缩短,导致受到后期低温冷害和霜冻的危害。造成减产。

4.1.2本田生长期

东北地区的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都有可能发生,混合型冷害也会有发生,不受低温冷害的年份,就能获得好的产量。

①营养生长期 气温正常或偏高,水稻生长健壮,营养生长阶段积累和贮存了较多的物质,为生殖生长提供高产的基础。

②秧苗移入本田后的营养生长期,气温较常年偏低1---2℃相当于一个月内较常年少30---60℃,这样,一方面水稻生长光合率低,贮存的物质少,转运慢,没有能为生殖生长提供充实的物质作物基础,对发育不利。另一方面气温低,生长缓慢,生育期推迟,后期遇低温或霜冻,影响严重时,也造成减产,为欠收年。

4.1.3 8月气温 东北地区8月的气温高低对水稻产量的丰、欠起着重要作用。

①8月气温偏高,8月正遇水稻花期,是决定产量的重要时段,关键时期。气温偏高就意味着水稻花期温度适宜,利于开花。若秋季气温下降缓慢、平稳、霜冻出现偏晚,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

②8月气温偏低,若出现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20℃的天气,并于花期相遇,造成障碍型冷害,气温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越重,产量越低,减产年。

4.1.4秋季气温 气温高低是决定产量的最后时段,多晴少雨,霜冻偏晚的年份,水稻高产。相反就造成减产。

4.1.5东北西部干旱,供水不足,春季缺水不利栽插、活棵,夏季缺水水稻生长发育受阻,发育不良,秋季缺水影响灌浆结实,产量受到很大影响,减产年。

4.2西北地区

干燥单季稻作区。水稻种植面积小,有名的稻区宁夏银川稻区、新疆南北也有水稻。该区热量处于中温带、南温带,水分处于半干旱、干旱带,光温条件较好,种一季可获高产,但受水分条件的限制,水稻面积小。

历来种水稻的地区,也会受到秋季降温早、霜冻早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生长后期易发生低温冷害,影响着产量的丰歉。

集中联片的稻区是引黄灌溉,水源有保证,南北疆种稻的地区是雪水、泉水灌溉,水温较低,也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抑制了水稻生产。

随着西部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解决长期困扰大西北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大事后,水稻就有了生存条件,发展空间,扩大种植面积,可为人们提供高产优质大米。

4.3华北地区

北方主要稻区,属半湿润单季稻作区。华北稻区是我国北方主要稻区,大多属于南温带,热量条件宜一季稻生长,水分属半湿润区,年降水量350?/FONT>800毫米,降水主要时段集中在夏季。其位置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南部地区水稻用水能满足。但是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易涝,少雨年易旱。干旱和秋季低温是水稻丰、欠的主要限制因子。

4.3.1春季干旱

这里十年九春旱,严重缺水,影响栽插面积,水稻面积很不稳定,产量亦不稳定。水稻育秧、插秧因缺水而延误栽插季节,生育期推迟,若遇秋季低温阴雨,会导致水稻贪青晚熟,成熟度不足,造成减产。

4.3.2春季偏暖,气温回升快,育秧期温度适宜,培育壮秧。本田不缺水,壮秧适时移栽,返青活棵快,达到有效分蘖计划数所需时间短,分蘖整齐,为高产打下良好的茎础。

4.3.3春季连阴雨

机率虽小,但倒春寒严重的年份,易造成烂秧,秧苗素质差,抗逆能力不强,对后期生长发育不利。

4.3.4夏季低温阴雨,夏季水稻分蘖、幼穗分化、抽穗开花。夏季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时逢雨季,若降水偏多,气温偏低,光合产物减少,影响物质积累,对穗分化不利。若开花期遇大雨,对开花不利,对产量有很大影响,最终会导致减产。夏季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多雨年的多雨区会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对产量影响严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导致严重减产。

4.3.5夏季干旱 多晴少雨,有水灌溉,光、温、水协调是增产年。若无水灌溉,严重的年份水稻因干旱而死。

4.3.6秋季降水

水稻灌浆成熟收获,九月上、中旬水稻灌浆期,此时光合作用仍很旺盛,籽粒中干物质急剧增加,需水较多,降水量偏多,有利于增产。九月下旬水稻处于成熟期,对水分的要求逐步减少,降水多造成贪青晚熟,收获期推迟。后期遇上低温或霜冻,造成减产。同时会延误后季作物的播种。

4.4长江中下游

湿润单、双季稻作区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长江以北的江淮、江汉单季稻,长江以南双季稻为主。该区热量处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水份大部地区处于湿润带,部分地区处于半湿润,年降水量大部地区1000毫米以上。水热条件满足水稻之需。但低温、高温、干旱、洪涝、梅雨、连阴雨都会影响水稻产量。

4.4.1春季

早稻播种育秧、移栽、返青、分蘖、幼穗分化,一季稻播种育秧、移栽、分蘖。春寒、倒春寒、连阴雨对早稻育秧不利,易造成烂秧、死苗,影响适时移栽;春季低温阴雨,光照不足对早稻穗分化和一季稻分蘖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该区南部春雨多会出现洪涝,稻田受淹影响产量。

4.4.2夏季

双季早稻抽穗开花、灌浆成熟,一季稻抽穗开花,双季晚稻移栽返青。高温危害早稻开花灌浆,增加空壳率,高温逼熟,降低产量;高温伏旱,影响早稻灌浆结实,一季稻抽穗开花,形成秕粒,产量下降。

4.4.3干旱、雨涝

春、夏、秋都有干旱发生,四川盆地春旱严重,10年8---9遇,40天以上的干旱10年有1---3年相遇。造成高温逼熟。一季稻抽穗开花。沿海地区夏、秋多台风暴雨,带来大范围降水对解除伏旱有利。大雨暴雨对水稻生产危害较大,少雨年双季稻增产,多雨水年则是减产。梅雨期长持续阴雨,甚至暴雨影响产量,歉收年。

4.4.4低温阴雨

秋季低温阴雨,对晚稻抽穗开花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9月中旬?/FONT>10月中旬温度偏低,晚稻生育期热量不足,尤其是后期更显热量不足,对产量波动较大。

4.5华南地区

湿润双季稻作区。我国双季稻主产区,雨热丰富。热量条件处于中亚热带,南亚热和北热带;水分大部地区为湿润带,也含有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1200毫米以上,也含有不足1000毫米的地区。可种双季稻,部分地区三熟稻,但由于降水分布不均,会出现秋旱。台风暴雨和寒露风对早、晚稻产量影响很大。

①干旱

有明显的春秋旱发生,广西西部春旱严重,限制了双季稻面积的发展。海南整个早稻生长季处于旱季,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产量。

②洪涝灾害

龙舟水 水稻抽穗开花期常遇龙舟水,对开花不利,龙舟水形成洪涝灾害,造成减产。

台风雨 受到台风袭击的稻田造成减产,台风越强,次数越多,受害面积越大,受害越重,减产率越高。

寒露风

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22---23℃受低温危害,造成减产。同年既受台风又受寒露风危害减产严重。

4.6西南地区

湿润单季稻作区。该区有农区、牧区,就农区而言热量条件大部处于中亚热带,热量资源较丰富,满足一季水稻有余。但由于该区地形、地势多样,气候复杂,低温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

该区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降温早,有的年份8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寒露风天气,并与水稻花期相遇,与此同时再出现华西秋雨,两种灾害合并形成了低温、阴雨、寡照的湿冷型低温冷害。对水稻开花授粉、灌溉成熟极为不利,空秕粒大增,造成减产。

四川和贵州都会出现春旱和秋旱,影响水稻栽秧和孕穗抽穗,对产量会有不利影响。



水稻生产的建议

                          

5.1根据我国光、温分布特点安排好水稻生产。 利用我国的光、温资源,科学布局水稻生产,建立合理的稻作制度。

5.1.1 水稻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量、日光合辐射量的粗略分布。

水稻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量,东北地区和四川盆地最少,华南地区最多,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近,而在此期间,日光合辐射量的分布则相反,东北和西北地区最高,西南稻区最低,其它大部地区处于其间。因此,水稻生产中:

①北方稻区,应选在较低温度下分蘖多,叶面积生长快的品种,发挥日射量多,光合强度大的优势,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物质积累,提高单产;

②南方稻区应选择株型挺拔的好品种,提高受光量,建立合理的高产结构;

③应提高水稻复种,扩大再生稻面积,增加总产。

5.1.2日照长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是科学引种的依据之一,日照长度的季节变化与地理分布规律,对水稻生产十分重要,尤其是引种,还必须遵循水稻品种的光、温特性,把两者融恰在一起。具体说来:

①早稻:华南旱稻早熟籼、云贵早熟籼、华中早熟籼、云贵早熟粳、华中早熟粳,东北和西北早熟粳,这些品种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在全国引种都易成功。

②中稻:华南早稻中、迟熟籼、中稻籼、云贵中熟籼、华东中稻籼、华北中迟熟籼等类型的品种感光性弱;华南早稻迟熟粳、云贵中熟粳、华中中稻粳、华北中、迟熟粳等这类品种感光性弱至中等。他们的感温性中等。因此气象条件相似的地方引种,容易获成功。

③晚稻:华南晚稻籼、一季粳、晚稻迟熟粳、云贵迟熟籼、粳、华中晚稻籼、粳,这类品种感光性强、感温性也强,对不同地区适应性窄,引种要求严格。一定要通过试验试范,方可引种。

5.1.3 南方双季早稻播种

从早稻播种--晚稻成熟,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源结合当年的气候特点瞻前顾后,安排好全年生产。早稻安全播种到晚稻安全抽穗开花和安全成熟,使水稻生产的重要生育阶段处于气象条件最佳时期,避过早稻的低温冷害、高温热害、晚稻低温害等不利条件,从而使得安全抽穗开花、安全灌浆成熟。

①双季早稻的播种期,往往受春季温度所支配,春温回升早的年份,春播期提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12℃的日期,就是双季早籼、早粳的适宜播种期。双季早稻露地育苗为争取季节,经常抓冷空气到来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使实际播种期早于适宜播种期。

②水稻安全期的意义

安全播种期:

春温回升到日平均气温10℃或12℃的初日是水稻播种的日期,10年中有8年达到此标准日期,即为安全播种期。

安全齐穗期:日平均气温降至20℃或22℃(23℃)的初日,10年中有8年保证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日期,即为安全抽穗期。但在高原山区气温日较差大,水稻又长期适应低温的环境,因此,温度在18℃以上亦可安全抽穗。

安全成熟期:水稻齐穗后日平均气温维持在大于等于15℃的天数,仍有40天左右,这是灌浆成熟的适宜温度。满足这样的温度条件,可使水稻安全成熟。

安全期:是指水稻在界限期内播种、齐穗、成熟能顺利的进行,不致造成严重的低温危害,避免烂秧、空壳、秕粒造成的损失。

由于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栽培技术含量的提高,反应在早稻育秧这一生产的重要环节上,受气象条件的制约的成分越来越少。因此,根据天时确定安全播种期,已不十分重要。但在兼顾后期早稻、晚稻的安全抽穗和安全成熟,趋利避害仍是生产中必须注意的问题。选择适播期,不仅考虑到培育壮秧,合理安排茬口,还要充分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实现高产。

5.1.4 各地水稻农业气候资源不同,安全播种期也随之出现差异

我国水稻最早安全播种期随纬度升高而推迟。华南和滇南的籼稻2月下旬-3月上中旬;长江流域籼、粳稻分别为3月底至4月中、3月下旬-4月下旬;华北粳稻在4月中旬前后,南部籼稻有4月下旬,东北稻区在4月底至5月中旬;西北地区比同纬度的华北推迟10-15天;云贵高原中北部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晚10天以上;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早10天左右。

5.1.5 水稻安全齐穗期

安全齐穗期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由北向南逐渐推迟,东北地区7月底-8月下旬初;华北、黄淮(含苏皖北部)粳稻8月下旬-9月上旬、南部籼稻在8月底以前;长江流域籼稻在9月上、中旬、粳稻在9月中、下旬;华南地区籼稻9月底-10月中旬;西部内陆和云贵高原比东部同纬度地区早10-30天。

5.1.6 水稻安全成熟期

水稻抽穗到成熟需日平均气温大于15℃的天数,籼稻35天、粳稻40天。各地安全齐穗以后的40天中气温仍维持在15℃以上,这样的热量资源可保证安全齐穗。其分布东北地区最早在9月上、中旬;西北地区9月中-10月上;华北地区在10月上、中旬;成都平原10月中-10月下;长江中下游地区10月底-11月上旬;云贵高原中北部在9月下旬-10月上旬,低山平坝到10月下旬;华南地区和云南南部在11月上旬

.2 水稻大田的群体结构

水稻的产量是由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4个因子构成,其中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的多少决定了群体的大小和成穗率的高低,而群体的大小和成穗率的高低,依赖于栽插密度的多少和分蘖速度的快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气象条件的制约。

5.2.1 根据光温条件确定栽插密度

栽插密度除栽培条件外,随分蘖期温光条件而异,温度高、日照充足,可适当减少栽插密度;多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适当增大栽插密度。如果栽插过密,群体发展过大造成提早封行,增加株间郁蔽,小气候环境变劣。

5.2.2 北方稻区栽插密度高于北方

同一个水稻品种,在温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烈、温差大,空气相对温度低的北方稻区,植株较矮,叶片窄而短,单株面积小,株型较挺拔;分蘖数较多,成穗率高。而在气温较高,太阳辐射较弱、日较差较小,空气湿度大的南方稻区,植株形态表现则相反。北方水稻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南方。因此,北方的栽插密度高于南方。

5.2.3 合理密植与气象条件

合理密植是促进穗粒重相互协调的重要基础。

①不同气象条件的合理栽插密度,分蘖期高温、强日照密度减少;低温、阴雨、寡照密度增大。

②各稻区的栽插密度

东北稻区:水稻生长发育期间气温较低,日照充沛,太阳辐射强,空气干燥,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株型挺拔,适于产生较大的叶面积,这些地区适于密植,提高单产。

西南高原稻区:地形复杂,气候生态多样,高海拔的稻田水稻生育期间温度较低,生长季短,太阳辐射稍强,日照时数不足,栽插密度适当增加,海拔低的一季稻田,生长季较长,温度偏高,有利于增长分蘖,但太阳辐射弱,遮阴时间长,日照时数少,叶面积不宜过大,栽插密度要小于山间冷浸田;低于平坝,温度较低,日照少,也不宜增大栽插密度。

华北稻区:水稻生长季,早稻或麦茬稻,有效分蘖期温度低,但太阳辐射强,日照较丰,昼夜温差大,对增加有效分蘖有利,可适当增加密度,麦茬稻高于一季早稻。

长江流域:麦茬单季稻生育期间温度较高,阴雨多,日照少,太阳辐射弱,空气湿度大,栽插密度不宜过大;双季早稻生育期短,移栽后温度较低,太阳辐射亦较弱,应适当密植;双季晚稻大田生长期短、温度高、太阳辐射强,有效穗数靠栽不靠发,栽插密度应加大。

华南稻区:双季稻生育期间,温光条件好,群体应增大,适宜的栽插密度较小。

5.4防灾减灾

5.4.1干旱灾害的防御

①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扩大蓄水量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降水

南方稻区:年雨量丰富,又集中在雨季,往往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有雨是涝,无雨是旱,稻田不能有效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应扩大库容量,扩大蓄水能力。水利设施大、中、小配套,最大限度的把降水存起来,确保旱期稻田有水灌,避免干旱灾害。

北方稻区:雨量较少,要充分利用湖泊水库拦蓄雨水,有水就可避免旱象。西北稻区,多依靠引黄水灌溉,引蓄黄河水既可以解除这些地区的旱灾,又可降低盐碱害。

②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稻田保水能力

平整稻田:稻田平整可以减少每次供水量,使全田稻株吸肥、吸水均匀,泥、水升温一致,促进水稻平衡生长,发育健壮。

沙壤土和盐碱土的改良,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改良土壤,减少稻田渗漏,提高稻田保水能力,避免和减少旱灾。

③建立合理的灌溉制度,有利于节约用水

改大水漫灌为浅水勤灌和湿润灌溉,对节约用水很有作用。

水稻需水敏感期的灌溉:一般有三种方式,每次灌40毫米,断水后,停水1-2天再灌;短间歇灌溉,断水即灌水,随断随灌;长间歇灌溉:断水后3-5天再灌。利用拦蓄的雨水灌溉。

北方稻区:雨量稀少,水源不足,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育秧实行旱育水长灌溉技术或实行水稻旱种。旱害严重的地区可引种或扩种高产旱稻品种,保持水稻稳产高产。

④因天时制宜

初夏雨水充足时,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春旱连着初夏旱的年份,则走旱路。

伏旱,初秋旱和秋旱机率高的丘陵山区,要根据水源供水情况合理搭配,早、中、迟熟品种。

5.4.2雨涝灾害的防御

①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长江流域低洼稻区和沿江、沿湖稻区极易受到雨涝灾害的影响或危害。低洼稻区要沟、渠、河配套,内外河道疏通,保持排灌系统畅通,保持排灌系统正常运行。雨季适当增加装机容量,提高排涝能力降低沟河水位,扩大调蓄能力。预防大雨、暴雨、台风及江河风浪对堤岸土壤的冲刷。水利工程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江湖堤以土石方为主,并在江湖滩上增植保护植物和种保护草皮。背水面以造林为主,形成多层次绿化带。江河堤埂和闸门应加强管理,经常防治白蚁危害。

②完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确保雨季的汛情传递,把洪涝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③南方稻区选用抗涝高产品种。不同品种耐涝性差异很大,在同等程度的涝灾,其减产率各异,因此,根据当地的气候与地形地势特点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十分重要,也是战胜雨涝的重要措施。

④涝后的补救措施。视受涝天数和程度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一般受涝3-5天的排水后,只要加强肥水管理,及时增施恢复肥,促进快发分蘖成穗;而涝7-9天,排水后几乎看不到绿叶,但叶内部仍发绿,还有一定硬度,或者排水2-3天后有新叶出生,说明有发新叶的可能,加强管理,可获得一定产量。

⑤看天、看苗进行科学管理。在南方稻区受涝后,往往易出现高湿温晴热天气,对稻株恢复生机十分不利。因此防止高温烈日猛晒新生嫩苗,需要日排,昼灌,白天浅水护苗,昼间脱水调气,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待发足一定分蘖后进行轻晾田,以利壮大早生分蘖,促使后生分裂成穗。

⑥病虫害防治。受涝的新生叶、新分蘖都较幼嫩,极易遭受病害、虫害,因此必须抓好病虫害防治。

5.4.3防御低温冷害 “避、抗、防”结合,以“避”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

①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建立合理的稻作制度是避过低温冷害的重要措施。根据水稻的安全齐穗期和品种光、温特性,找出当地品种的安全迟播界限日期,确定在当地使用品种能趋利弊害的适应栽培季节,建立稻作制度与合理的品种搭配,避过低温冷害。

②改进栽培技术,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培育壮秧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的抗逆基础。看天、看地、看苗情适时适量施好追肥,温度高、多晴天适当多用氮肥,温度低、多阴雨则要少施,有助于减轻低温危害。

③ 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抗御低温冷害科学的肥水管理,使土壤中肥、水、气、温协调,减少有毒物质对根的影响,增强根系地上部分生长健壮;建立稻田适宜的灌溉制度,如北方稻区用泉水、水灌溉,水温低,采取提高水温的办法,使水温升高后灌溉,以减轻或避免低温冷害。

④选用耐低温的水稻品种根据当地水稻生长季的气候特点选育高产、优质、耐寒品种,这是防御水稻低温冷害的根本性措施。

⑤ 防御低温冷害的应急措施。在水稻生育期间,预测可能发生低温冷害,合理施肥很重要。预计低温前抽穗的长势较旺的田块穗肥尽量少施或不施;长势差的田块,穗肥也要适当控制,避免延迟开花,要促进提早抽穗开花;预计不能在低温前抽穗的应采取措施促进抽穗开花;抽穗开花期遇低温冷害,可灌水防御,日排昼灌提高稻田温度,减轻低温危害。

5.4.4 高温热害的防御

高温热害发生在早稻开花和灌浆乳熟对产产量影响下,一般采用以避为主,抗、防结合的措施。

①掌握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品种,长江流域稻区发生高温热害机率最大的时段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双季早稻应选用中熟早籼品种,适当早播,使开花期在6月下旬至7月初,抽穗开花期避过高温危害。这些地区的中稻可选用中、迟熟种或早、中稻、早熟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使抽穗开花籼稻在8月中下旬,粳稻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避免或减轻高温危害。

②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植株抗御高温的能力。合理用肥,各种肥料的科学搭配天地、云看苗情,以肥促水稻抽穗开花期;以水调气,促进根系生长健壮,遇高温不易早衰;以水调气,高温来临时,适当加深水层,降低植株温度提高空气湿度,缓和升温强度。

③选用选育耐高温品种,节水稻开花通常在上午10-12时,高温多发季节,上午11-12时最高气温也可达35℃以上,给水稻造成危害。因此,选用早花品种,提早开花时间,使其花期避过高温。培育耐热性品种,是防御高温危害的根本途径。

改善稻田小气候,减少高温危害,高温往往与干旱相结合危害水稻开花灌浆。因此在高温干旱时适时量进行喷灌,可增加空气相对湿度,降低田间升温幅度,缓解高温危害。

6. 再生稻

稻作适宜气候区,种植一季中稻或早稻后,仍有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能使稻桩上的休眠芽发芽再生,抽穗开花结实,即为再生稻。

6.1 再生稻适宜气候条件

                        当地气候资源种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中稻产区,还须满足再生稻生育期六十天以上;头季稻收获后至日平均气温降至23度的日期,其间有30天以上,才能保证再生稻的生长发育和结实。此外,头季稻收获后的10天多晴少雨,有利于再生芽萌发

6.2 再生稻生育期间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6.2.1温度

适宜温度25度,温度高于35度伤害萌发的嫩芽,不利生长。抽穗开花期和双季晚稻低温冷害的指标一样,籼稻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3度,粳稻低于20度,日最低气温低于17度,不能安全齐穗。因此,培育再生稻的地区,要求头季稻收获后,有30天日平均气温维持23℃以上。否则必须提早头季稻的播栽期或提高留桩高度,才能保证安全齐穗。

6.2.2水分 头季稻成熟时,要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再生芽萌发

6.2.3养分

再生稻生长前期靠稻桩贮存的养分及原有根系吸收养分,生长中后期靠再生根系吸收养分。因此,头季稻收割前15天左右和收割后施一定量的氮肥,保持原有根系的活力,保证生长发育的要求。

6.3.1合理布局

培育再生稻是一种省工、省力、充分利用生长季的光热资源,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尽可能扩大面积,增加总产。

①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择头季稻产量高、生育期适宜,再生力强的品种。

②选择适宜的地区

选择光、温条件好的地区。选择水源条件好,肥力中等以上的田块,给再生稻留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满足生育之需,取得好的效。

③集中联片留蓄便于管理,提高总产。

6.3.2种好头季稻

头季稻的好坏是再生稻的基础。因此,准备留再生稻的田块,应加强管理,使头季稻高产,为再生稻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①头季稻要早播、早插、早熟、早收,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

②施足催芽肥 催芽肥是促进再生稻早生、快发、多发的重要一环。

③防治病虫害 促头季高产、为培育高产再生稻打好基础。

④收获时头季稻成熟适时收获,收割时灌水打谷,保护好稻桩,留桩高度一般30-40厘米。

6.3.3加强再生稻田间管理

①保护稻桩 头季稻收割后,稻田要保持水层,保护好稻桩。

②防御高温 遇高温早、晚要浇水,防止上部过快缺水,影响芽的萌发

③施分蘖肥 头季稻收后3-4天是出叶分蘖的旺盛期,适时施肥,以促分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稻生产资料-----稻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