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 发表于 2009-6-13 19:59:43

我国水稻的分布---=稻米知识

水稻是我国首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第一位。因此,稻谷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水稻是需要高温的作物,低温不仅影响发芽,同时也不利于结实,易于增加空秕率;水稻又是喜温作物,生长期间必须有充足的水份供应,才能生长良好。其对水量的要求约为旱作物的4~5倍,种植于我国北方的水稻需水量还远大于南方,因此水稻必须分布于雨量较多或灌溉便利的地区。在各种粮食作物之中,水稻栽培所需的肥料数量和生产用工较多,因而当地劳动力多寡、机械化的程度和肥料来源也是影响水稻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水稻又分双季早稻和晚稻、一季稻(中稻)、再生稻等。其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海南岛的崖县,西至新疆,东至台湾和黑龙江和三江平原,低至东南沿海,高至海拔2600的云贵高原都有水稻栽培。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一般地说,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此外水分、日照时数、海拔高度及土壤具有保水、保肥能力、渗透性,酸碱度等因素都影响水稻的分布。

  我国的水稻分布区域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1. 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2. 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

  3. 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1. 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2. 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

  3. 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 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2. 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3. 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

  1. 华北 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

  2. 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年≥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

  1、 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

  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

  1. 北疆盆地早熟亚区;

  2. 南疆盆地中熟亚区;

  3. 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水稻的分布---=稻米知识